TCL印刷OLED正式量产,首先应用于医疗领域
11月16日,在2024年TCL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DTC2024)上,TCL华星宣布了一个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印刷OLED正式量产。”据悉,这是一款21.6英寸的印刷OLED 4K医疗专业显示屏,产品峰值亮度为350尼特。
过去多年,在国内外各大展会上惊艳亮相的各种印刷显示产品让人印象深刻,然而,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量产产品始终未能走近消费者。
在TCL宣布印刷OLED正式量产前一天,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CEO赵军,以及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的中心长曹蔚然接受了记者采访。赵军向记者表示,未来5年,显示产业确定性趋势是:中尺寸OLED的渗透率将迅速提高。TCL华星印刷OLED显示屏的量产速度必须跟上。
印刷OLED医疗显示产品
印刷OLED商业化进程已经进入提速期
从最早的投影技术、CRT显示,到等离子、LCD和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几乎都是由国外企业主导。然而,在印刷OLED技术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此次TCL华星印刷OLED的成功量产,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据赵军介绍,TCL华星在印刷OLED领域已经持续深耕11年,相关技术也在期盼中实现一次次飞跃。从2023年12月实现喷墨印刷设备搬入,到今年6月TCL华星在武汉的5.5代印刷OLED面板试产线首片点亮,再到现在TCL华星首支印刷OLED已经正式实现量产交付,可以看到TCL华星的印刷OLED商业化进程已经进入提速期。
TCL华星之所以看好印刷OLED,是因为该技术顺应了当前显示产业的发展趋势。赵军指出,未来5年,中尺寸OLED的渗透率提高将是显示产业唯一确定的大趋势。印刷OLED技术在显示性能、画质和成本竞争力方面表现出色,有望使OLED从中高端市场向中端市场扩展,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质量的OLED显示屏。
记者注意到,随着TCL华星印刷OLED产线量产,加大抢占中尺寸领域市场,当前中尺寸OELD领域的“硝烟”渐浓。
三星显示已开始建设8.6代OLED生产线,维信诺欲投资550亿元加码8.6代OLED生产线,京东方在成都投建的8.6代OLED生产线实现封顶……
不过,目前几家企业的技术路线各有不同:三星显示、京东方推崇主流蒸镀OLED,维信诺看好光刻OLED,TCL华星坚持印刷OLED路线。
“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技术。”赵军对印刷OLED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从技术原理来讲,印刷OLED有可能是唯一能够覆盖从小尺寸、中尺寸到大尺寸的(OELD显示技术)。小尺寸指智能手机,中尺寸指平板、笔电和显示器,大尺寸指电视产品。
不过,据曹蔚然介绍,TCL华星第5.5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产线现在处于产能释放初期,整体产能尚小,这也是TCL华星首个印刷OLED量产产品选定医疗专显的重要原因。
曹蔚然告诉记者,在首批印刷OLED产品小批量量产过程中,TCL华星控制住了产品良率问题。“从首发的医疗产品来看,(良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接下来我们会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当然,接下来要进入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应用产品,挑战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假设我们要进入显示器产品,重点可能就是要让产品的寿命变得更长。”
首款量产21.6英寸印刷OLED 4K专业显示屏
印刷OLED技术可满足手机初步需求
据曹蔚然透露,接下来,TCL华星也一定会把这个技术推向消费领域,如高端笔记本电脑等,利用印刷OLED的低成本优势,把OLED笔记本的成本降下来,从而做成主流的产品。甚至在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手机用印刷OLED面板领域,TCL华星也已经完成一定的技术储备,目前相关印刷OLED产品的分辨率已经可以达到320PPI,基本满足手机的初步需求。“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宣布在手机上用OLED面板的突破。”
不过,曹蔚然也强调,目前印刷OLED技术在手机等高分辨率显示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精度问题,屏幕高分辨率要求印刷技术的精度更高,需要从硬件、软件和工艺的角度进行同步配合。目前,TCL华星通过优化喷头设计、改进喷墨控制算法和提升基板平整度,有效提高了印刷精度。材料性能问题——高分辨率显示需要高性能的材料,尤其是在耐久性和发光效率方面,TCL华星正通过与材料供应商紧密合作,不断迭代和优化材料配方,以满足高分辨率显示的要求。制程控制问题——高分辨率显示对制程控制的要求更高,TCL华星通过引入先进的制程监控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确保每一环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曹蔚然表示,TCL华星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技术方案,力争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打印的方式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手机用OLED面板的量产。
此外,TCL华星还将探索更多印刷OLED新产品形态,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如透明屏、卷曲屏和折叠屏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显示体验。“一旦有合适的使用场景,我们将迅速推出相关产品。”赵军强调。
作者:谷月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