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中美可以加强合作的潜在领域
参考消息网5月9日报道 “避免冲突并在可能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合作领域是符合两国利益的。”美国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近日作为中美“二轨对话”牵头人访问北京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约瑟夫·奈5月6日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表题为《美中合作仍有可能》的文章,对中美可以加强合作的潜在领域进行了介绍。全文编译如下: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访问了北京,以期稳定与中国的关系,他与中方讨论的许多问题都极具争议性。
差不多同一时间,我作为中美“二轨对话”的牵头人也访问了北京。通过这一对话机制,与各自政府有联系的公民可以会面,并发表意见。
不出所料,美国人强调了布林肯关于有争议问题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重申了本国政府的立场。正如一位中国退役将领警告的那样,“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不过,当我们转而探索可能的合作领域时,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尽管从对华接触转向大国竞争战略,但美国并没有排除某些领域的合作。
在框定讨论内容时,我们用足球比赛来做比喻:两支球队激烈交锋,但他们踢的是球,而不是其他球员,每个人都要遵守赛场规则。
再换个比喻,一些中国人确实担心美国强调建立“护栏”就像给汽车系上安全带,鼓励超速行驶。但大多数人都认为避免事故是首要目标。为此,我们确定了几个潜在的合作领域。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是气候变化,这个威胁是两国都面临的。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敦促为此制定更快的时间表和科学交流。
第二个问题是全球公共卫生。科学家表示,下一次大流行不是会否发生,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我们建议研究一下我们的科学合作是如何帮助减缓2003年“非典”和2014年埃博拉病毒暴发的,还有我们如何在将来应用这些经验教训。
第三个问题是在核武器方面,中国愿意讨论核理论、概念和战略稳定性,以及防扩散和朝鲜、伊朗等棘手问题——美国和中国过去曾在这两个领域有过合作。
第四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去年秋天,中美元首在旧金山同意就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等展开讨论,尽管两国政府尚未取得太大进展。我们一致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私下闭门会谈,特别是关于该技术的军事应用。正如一位中国退役将领所说,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去努力相互理解概念和原则,以及维持人类控制的意义。
在经济方面,双方都认为双边贸易是互利的,但中国抱怨美国对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管制。尽管美国以安全为由为其政策辩护,但中国人却将此视为旨在限制其经济增长的措施。
有关中国工业生产产能的话题则更加棘手。我们指出,自本世纪初的“中国冲击”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我们并不支持对双方都不利的“脱钩”,而是认为应将经济问题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问题,在这一领域可以有分歧。另一方面是正常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我们将遵循国际贸易规则。而二者之间会出现补贴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此我们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一个主题是人员交流,三年的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和不断恶化的政治关系严重损害了人员之间的接触。目前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不到1000人,而在美国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约有28.9万人(这一数字较峰值时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双方的学者和科学家都表示,他们在移民官员那里遇到了更多麻烦。这些都无助于恢复相互理解。
在中美大国竞争的时期,我们不应指望回到本世纪初标志性的接触战略。但是,避免冲突并在可能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合作领域是符合两国利益的。(编译/王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