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6 09:18

“墨子号”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建宇院士:商业航天要降价更要创新

 

  商业航天产业正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新增企业数量113272家,产业年营收同比增长28.95%。“热火朝天”的商业航天产业,当前还存在哪些待解难题,又有何破局思路?4月26—28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建宇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并分享了他关于商业航天的观点。

 

  产业链竞争十分激烈

 

  “近几年,从事商业航天业务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竞争异常激烈,产业链中大部分产品报价低于当前成本,几乎没有盈利。”王建宇说,“很多企业,当前只要有机会上星,即便是要贴钱都会做。”整个商业航天市场正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企业正在通过低价策略抢夺市场的份额,市场报价也虚低于真实报价。

 

  王建宇说,我国商业航天的供应链刚刚开始建设,还不够完善,这导致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企业几乎都在做赔钱生意。要想产品价值链回归正常,最重要的是建设稳定全面且可控的供应链。

 

  “直到整个供应链提出的价格能够与实际成本实现基本平衡,商业航天的供应链才算真正建立起来。”王建宇说。

  市场需求尚有不足

 

  “现在火箭有了、卫星有了、数据有了,用户在哪里?”王建宇说,“商业航天要持续发展,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用户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不仅是我国商业航天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商业航天公司都在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王建宇看来,当前用户对商业航天的需求仍要持续培养,商业航天未来真正的市场需求依然来自地面,在地图测绘、通信等方面,卫星都有其用武之地。“如果价格合理,那么很多原本由地面渠道提供的信息源都有望转向卫星。但这更多层面是商业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王建宇说。

 

  降价应靠创新驱动

 

  “我们以前常说中国的发射成本全球最低,卫星也相对便宜。但这并不完全源于国内的技术领先、产业链成熟,而是由于我国的劳动生产力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别的国家实现了技术突破,那么我们又会落下一大截。”王建宇说。

 

  因此,对于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而言,企业要想盈利,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要继续提升技术指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成本,但成本的降低同样需要创新。因此,商业化的要求更高,在保持技术指标不降低的条件下,成本要大幅度下降。

 

  提升创新能力与降低成本之间并不相悖。王建宇以SpaceX为例,该公司研发火箭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为的就是降低发射成本。如果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能够研发出创新技术,也将有机会实现质的飞跃。

 

  “商业航天的市场竞争是很残酷的,但中国的民间创新能力很强,在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市场将通过竞争呈现出最具性价比的产品。”王建宇表示。

 

  作者:姬晓婷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