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30 16:37

动力电池:技术换市场 重塑新格局

  集微网报道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了百年,属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华章”已然开篇,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伴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趋势愈演愈烈,各国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和动力来源,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气势如虹相匹配的是,我国在动力电池领域表现也相当抢眼。2022年中国有六家企业挤进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其中,宁德时代以191.6GWh的装机量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比亚迪和韩国的LG新能源分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国内汽车厂商正在加快全球市场版图扩张的步伐。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故事写满了激情和斗志,那涌现的动力电池厂商出海叙事,亦写满了奋进和倔强。


  “加速度”出海


  经过三年的疫情,2023年动力电池企业出海不约而同迎来了集中爆发,进度不断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建厂计划揭开面纱,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锂电材料企业亦不甘人后,华友钴业、新宙邦等锂电材料厂商快速跟进。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数量已达28个,包含电芯、模组PACK工厂,其中20个工厂公布了规划产能,总计超过506.5GWh。


  细究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开启“加速度”的原因,需求持续走高是一大动能。随着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以及储能的接力,全球的锂电需求开始井喷。中信建投报告称,预计2023和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1416万辆和1764万辆,同比增加33%、25%;2024年电动汽车电池需求为1036GWh,同比增加26%,叠加储能等电池需求后,预计2024年全球锂电总需求为1519GWh,同比增加30%。


  此外,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已行至前列,国内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出海成为寻找结构性增量的必由之路。加之欧洲、美国的电动化进展加快,国际巨头转型提速,动力电池要在国际市场一展拳脚,就必须开启新的“大航海”时代。


  还要看到的是,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已被多国视为重要战略方向,如欧美各地陆续出台了旨在扶持和保护本地锂电产业链的法案,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在当地建设产能以满足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出海成为必选题。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媒体采访时表示,若将全球市场划分为中国、美洲、欧洲与非洲、东南亚与南亚四个板块,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超过60%,未来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也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如果我们只在中国发展,那就意味着我们丢掉了另外三个板块的市场,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其他市场是不能丢的”。


  作为行业风向标,过去数年全球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已加大拓展海外市场力度,于2018年在德国建设生产研发基地,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2022年末实现锂电池模组及电芯的量产。此外,宁德时代在去年8月宣布在匈牙利启动欧洲第二座工厂的建设,规划产能达100GWh。与美国福特汽车合作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项目也在推进中。根据新能源咨询公司SNE数据,2023年1-8月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27.7%,比去年同期提升6.9个百分点,其中欧洲动力电池市占率达34.9%,同比大幅提升8.1个百分点。


  众多动力电池厂商也在大干快上,全力布局。以电池新贵蜂巢能源为例,根据公司规划,将在2025年完成全球四大生产基地的建设,总产能计划达到200GWh以上;如果届时满产,将能够满足全球10%左右的产能需求。亿纬锂能6月先后宣布拟在马来西亚与匈牙利投资建设圆柱电池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4.22亿美元、99.71亿元人民币。今年6月,远景动力位于美国的智能电池工厂正式动工,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将由100%清洁能源驱动,于2026年投产。据悉,该工厂将为宝马新一代车型配套大圆柱动力电池产品。


  技术换市场


  从国内动力电池出海的布局来看,一般先在东南亚先落子试探,以支持配套周边的产业。其后是欧美,是必然要进军的重镇。有报告称,2024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220万辆,欧洲为370万辆,落地欧美可快速响应当地关键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的需求,同时辐射周边。


  如果说先期国内电池企业的出海还是以扩充产能、缩短供应链、提高竞争力为主,到而今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和迭代,国内电池产业的出海已向“造船出海”演变,技术成为一大关键词。


  今年2月13日,福特汽车官宣将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一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总投资额35亿美元,宁德时代将是新工厂合作方。与宁德时代在欧洲建厂模式不同,宁德时代将向福特授权CTP(无模组电池包)的技术许可,而非合资,开创了中国企业出海新模式。


  有分析师指出,这次合作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分享美国市场新增是一种高阶进入方式。


  作为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龙头老大,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的13%,而在新能源车型上更是有多达30%+的市场份额。在技术层面,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让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并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变革。


  在多年“三步走”的“出海”策略布局之下,比亚迪的技术输出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与合作。比亚迪先后与德国、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近期,比亚迪在海外建厂、技术领先、储能业务和商用车领域的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宣布将在卡马萨里市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达30亿雷亚尔(约44.3940亿人民币),将包括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以及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加工工厂。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比亚迪的全球化进程,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蜂巢能源也在发力,近期启动建设泰国首家模组PACK工厂,规划HEV模组和PHEV/BEV模组+PACK两条产线,一条采用软包电芯,另一条采用蜂巢能源自主研发的短刀型电芯,预计2023年底完成工厂建设,预计产能为每年6万套。


  考验在升级


  随着全球产业链不断发展,出海成了各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出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争议和风险,出海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需要围绕出海之地的法律合规、文化磨合、知识产权保护、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足功课、做好支撑,而政策、法规等仍是高悬其中的红线。


  尤其近两年欧美通过了一系列法规法案,希望构建本土电池产业链,保护性政策对中国电池企业开拓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欧盟今年夏天生效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无疑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一道准入难题。根据《新电池法》,自2024年7月起,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电池需提供碳足迹声明及标签。电池出口厂商需披露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以及再利用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后续欧盟还会对碳排放进行分级,并设定相关阈值,并要求电池在2027年7月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此外,法规还对关键原材料设定了具体的回收目标,要求到2030年,电池产品中必须确保至少12%的钴、85%的铅、4%的锂和4%的镍来自回收材料。


  有分析指出,对于已开启全面出海的中国锂电产业来说,《新电池法》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以及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都将造成深远影响,将催生行业新一轮深度洗牌,加速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为了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8月22日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并于当年9月正式立法。法案中提到,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可享受7500美元的补贴,但享受优惠的车辆必须在北美制造,同时电池组件和原材料需有一定比例来自北美或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而如果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和原材料来自“外国敏感实体”,该电动汽车将不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这一法案出台可谓“一箭双雕”,既要推动当地电动化的发展,也希望中国、韩国等在电池领域领先的企业将技术转移到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我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步伐,敲响了在合作中需要时刻增强防范意识的警钟。


  因而,在以技术换市场的同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关注合作的长期稳定以及核心技术的安全可控。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汽车这个国家支柱型行业终于迎来奇点时刻。从品牌到零部件再到动力电池,我们有幸看到全产业链从实现国产替代到成为全球优势产业,而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乐章,也将在这一交响乐中弹奏出全新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