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2 15:00

张立代表:建议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基础上,选择产业特色鲜明突出、技术变革创新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产业治理理念先进的省份或重点城市,构建新型工业化治理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探索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包容化的工业发展路径,通过探新路、树标杆、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作为工信系统的参会代表,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张立:今年的全国两会,制造业应该是热词中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其内涵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一脉相承,蕴涵着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这也是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部署。制造业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22年,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27.7%,连续三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

  这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性大,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制造业还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也作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您对此有何理解?


  张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型工业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并加以贯彻落实。


  我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丰富内涵与特征,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三个充分发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升级作用,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加快实现发展模式从价值链中低端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根本转变,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为引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记者: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今年两会期间提了什么建议?


  张立:我今年在两会上提出的是《关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的建议》。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使命任务,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在路径模式上还需要大胆探索。需要在全国遴选一批排头兵,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因此我认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激励地方率先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和超大规模市场”三大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创造性。通过建设先行示范区,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激发新活力、新动能,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记者:您提到建设“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应该怎样开展工作?


  张立:创建“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可以考虑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基础上,选择产业特色鲜明突出、技术变革创新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产业治理理念先进的省份或重点城市,构建新型工业化治理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探索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包容化的工业发展路径,通过探新路、树标杆、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需要率先研究先行示范区创建要求核心指标体系,明确政策导向。重点支持地方和企业运用数字化、集约化、标准化手段实施发展路径、模式创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应鼓励集群式发展,支持区域、城市之间资源协同和产业链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对先行示范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先行先试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和支持政策。

来源:《中国电子报》